教育
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教育

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|张晓鹏:搞科研就要能坐住冷板凳

来源:中媒第一时间快讯 新闻播报 采集 中媒融媒体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8-26    点击量(1:1000):1038


图为离开武汉前,张晓鹏在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前留影。张振威 摄

“武汉人民,才是真正的英雄!再见,武汉!”

抗疫结束,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、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鹏用这条微信朋友圈告别武汉,告别他和战友们共同战斗了81天的阵地。

张晓鹏说:“对于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来说,在武汉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搏斗,是我们作为一名战士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时候。”

图为身着正压防护服的张晓鹏准备进入“红区”采样。张振威 摄

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救人

在军事医学专家组刚抵达武汉时,整个武汉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非常大,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。

“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救人!”在专家组组长、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薇院士的指挥下,短短24小时内,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搭建起来。从那天起,大量待检样本被不定时送到这里检测。

10个人,两个组,就这样开启了不间断检测工作。

核酸检测,是专家组科研攻关中最基础、最简单的一项操作。这对于张晓鹏和战友们这些高学历研究人员来说,似乎有些大材小用。然而,张晓鹏却不这么认为:“你首先是一名战士。既然上了战场,指挥员下达了任务就要坚决落实。”

按照疫情防控要求,从咽拭子样品接收,到得到核酸检测结果,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。为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迅速救治患者,张晓鹏和战友们第一时间搭建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,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,将近百份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,实现了一次性一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,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1000份以上。

在对病毒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中,军事医学专家组发现,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很多。首先,患者体内排出病毒有一定窗口期。窗口期外,咽拭子检测到病毒核酸的几率会下降。其次,采集样本的手法和试剂盒的操作使用都可能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度。

如何才能有效检测新冠病毒感染?陈薇把这个任务交给张晓鹏。2月中上旬,张晓鹏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。

那是张晓鹏记忆中最紧张忙碌的时刻。

图为在武汉抗疫一线,张晓鹏(右)和陈薇院士在一起研讨。邵龙飞 摄

凌晨完成每天例行核酸检测任务,他脱下防护服穿上白大褂,从一个帐篷实验室钻进另一间“实验室”——仓库里的一个角落。没有实验边台,普通桌子承重不够,张晓鹏就跪在泡沫板上,用几乎趴着的姿势调试仪器设备。

“比这更艰苦的条件我也经历过。”张晓鹏笑着说,“但当时压力最大的是一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”

正常情况下,60个样品的检测周期只需要大概2个小时。而初到武汉时,经常一折腾就是四五个小时,往往还没有结果。即便如此,张晓鹏也不舍得喊战友来帮忙:“大家任务都很重,每个人都很辛苦。”

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,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新冠病毒N和S蛋白的IgM和IgG四种抗体。军事医学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,先后帮助火神山医院、泰康同济医院、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多家医院,进行血液样本筛查,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。

图为在武汉抗疫一线,张晓鹏(左)和曹诚研究员身着正压防护服进入“红区”。张振威 摄

科研攻关要快点再快点
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掩盖了以往许多冬春之际多发的流行病,如流感、腺病毒感染等。是否存在混合感染?如果存在,如何甄别判断?

在陈薇指导下,2月中下旬,张晓鹏和战友们又建立了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,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16到22种呼吸道病原体。

曾有两例危重患者,医院运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都不理想。更加细致的检测,成为临床治疗最为迫切的需求。

接到医院需求后,张晓鹏和战友采集了患者的血液、咽拭子、尿液等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。检验结果显示,其中一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,另一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。这一检测结果,指导临床对患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。

在武汉的81天,让张晓鹏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职业生涯。迅速检测、迅速反馈,当一个个检验结果摆在眼前,张晓鹏知道,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
抵达武汉第4天,张晓鹏接到一项新任务——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,随军事医学专家组研究员曹诚一起,赴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。

图为张晓鹏近照。邵龙飞 摄

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,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,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,处处留下两人的身影。由于任务紧急且初期物资紧张,用于脚部防护的塑胶鞋套太小,张晓鹏不得不冒着锐器划破的风险,赤脚穿戴两层,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医疗垃圾处理区的沙砾和污水地面上。

“那时候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如履薄冰。”张晓鹏笑着说。最终,张晓鹏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,成功获得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。他们综合评估了医院内部感染风险,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风险预警。

让张晓鹏难忘的是,在ICU病房采样时,恰逢医护人员正在对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。在近距离实时采集到空气样本的同时,张晓鹏也亲眼目睹了地方医护人员为拯救患者生命,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冲锋。

那一刻,张晓鹏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:“我们的科研攻关要快点,再快点!”

图为张晓鹏在做实验。邵龙飞 摄

新的征程刚刚开始

科研工作枯燥、寂寞,一项关键成果的取得,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。张晓鹏却说,搞科研就要能坐住冷板凳。

自2001年毕业分配到原军事医学科学院,张晓鹏就一直跟随导师陈薇。

【中媒第一时间快讯】新闻播报:在抗击非典疫情期间,陈薇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他们所研究的干扰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,14000名预防性使用“重组人干扰素ω”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。

那次,张晓鹏也和陈薇一样不眠不休。

10分钟、20分钟、30分钟……7200分钟。张晓鹏和战友们在实验室里一直守着设备,观察细胞生长状况,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系统运行参数。直到墙上的时钟跑完了整整120圈,张晓鹏和战友们才意识到,快一周没踏出实验室的门。

最终,张晓鹏和战友配合陈薇打通干扰素大规模发酵工艺,满足了“重组人干扰素ω”的生产需求。

在武汉时,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、文职人员张章一直与张晓鹏搭班工作。

“他是个特别认真的人,尤其是极度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哪怕开始看上去与实验目的无关。”张章说,“师兄的认真是方方面面的。几十台大型设备,上百项物资种类,师兄收拾得整整齐齐、妥妥当当。”

张章记得快离开武汉那几天,张晓鹏总说:“等这次任务结束了,我们要更重视相关能力建设,下次应急出动时,一定要做得更快更好。”

对张晓鹏来说,81天战“疫”是结束,也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。

如今,在北京那座简朴的研究所里,张晓鹏和战友们早已开启了新一轮战斗: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到底是什么?技术平台如何加强模块化程度?同时,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未来,如果再发生类似的疫情,有没有更高效的技术手段。




上一篇:教育部:全国成人高考10月24日开考 严防冒名顶替
下一篇:【中国稳健前行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基础扎实
0
资讯新闻
资讯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
【中美第一时间快讯】新闻播报:融媒体北京5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4日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,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。
新闻视频
头条新闻
组织机构| 关于我们| 联系我们| 广告服务| 人才招聘| 人员查询|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中媒第一时间快讯

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融媒体区域

https://www.ycwxb.cn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86-10-65153508   举报邮箱13439223750@qq.com     举报联系电话:13439223750


中媒第一时间快讯  民生热线   总部电话13439223750   服务邮箱13439223750@qq.com